注意 |
---|
仅在短距离内没有其他道路使用者,且周围环境明显不需要提示音时才可关闭行人警示功能! |
警告 |
---|
当轮胎被扎破时,不要突然制动。突然制动会引起车辆向一边倾斜,造成意外事故。 |
警告 |
---|
涉水行驶只适用于紧急情况,非紧急情况不要尝试涉水行驶。 |
A级数据元素
|
|||
序号
|
名称
|
数据含义
|
数据用途说明
|
1
|
纵向delta-V
|
车辆上某点的矢量delta-V在X轴方向上的分量
|
用于确定车辆纵向速度的变化
|
2
|
最大记录纵向 delta-Va
|
X轴方向车辆速度累计变化的最大值。
|
该数据应与“达到最大记录纵向delta-V时间”结合使用。
|
3
|
达到最大记录纵向delta-V时间a
|
沿X轴方向,EDR记录的从时间零点到出现速度累计变化最大值所用的时间。
|
该数据应与“最大记录纵向 delta-V”结合使用。
|
4
|
削波标志b
|
表示 EDR 采集加速度(横向、纵向)首次达到传感器量程的时间点。
|
用于确定加速度首次到达传感器量程的时间点。
|
5
|
车辆速度
|
轮边线速度或其他方式获取的车辆速度。
|
用于判断碰撞发生时车辆速度。
|
6
|
行车制动,开启或关闭
|
用来检测驾驶员是否踩下制动踏板。
|
用于判断事故发生时是否踩刹车。
|
7
|
驾驶员安全带状态
|
驾驶员安全带带扣开关的状态。
|
用于判断驾驶员是否系安全带。
|
8
|
加速踏板位置,全开位置的百分比c,d
|
加速踏板实际位置与驾驶员全部踩下位置的百分比。
|
用于判断事故发生时驾驶员是否踩加速踏板。
|
9
|
每分钟转数(rpm)d,e
|
车辆发动机主曲轴的每分钟转数。
|
用于判断发动机的运行状态。
|
10
|
事件中上电周期
|
从记录EDR数据的 ECU(电子控制单元)首次使用以来,到事件发生时记录EDR 数据的 ECU 中动力循环的次数。
|
用于判断事故发生时记录EDR数据的 ECU(电子控制单元)动力循环的次数。
|
11
|
读取时上电周期
|
从记录 EDR 数据的 ECU 首次使用以来,到读取时记录EDR数据的ECU中动力循环的次数。
|
用于判断事故发生时记录EDR数据的 ECU(电子控制单元)在数据读取时的动力循环次数。
|
12
|
事件数据记录完整状态
|
事件数据是否被完整记录并存储到记录 EDR 数据的ECU中的状态标识。
|
用于判断事件是否被完整记录。
|
13
|
本次事件距离上次事件的时间间隔
|
如果5秒内发生两个事件,该时间为事件X开始到事件X-1开始经过的时间。
|
用于记录本次事件距离上次事件的时间间隔。
|
14
|
车辆识别代号
|
车辆制造商指定的车辆识别代号(VIN)。
|
用于识别车辆生产信息。
|
15
|
记录 EDR 数据的ECU硬件编号
|
车辆中实现 EDR 记录功能的ECU,可能有1个以上。
|
用于识别ECU硬件编号。
|
16
|
记录 EDR 数据的ECU序列号
|
车辆中实现 EDR 记录功能的ECU,可能有1个以上。
|
用于识别ECU序列号。
|
17
|
记录 EDR 数据的ECU软件编号
|
车辆中实现 EDR 记录功能的ECU,可能有1个以上。
|
用于识别ECU软件编号。
|
注意:
A级数据元素:配备EDR系统的车辆应记录的数据。
a:如果记录了纵向加速度参数,纵向 delta-V、最大记录纵向 delta-V、达到最大记录纵向 delta-V 时间、最大记录合量 delta-V 的平方以及达到最大记录合量 delta-V 的时间可不记录。
b:如果记录了纵向或横向加速度参数,削波标志参数可不记录。
c:如果记录了发动机节气门位置参数,加速踏板位置参数可不记录。
d:采用 K 线或未配备气囊的车辆可不记录。
e: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不记录。
|
B级数据元素
|
|||
序号
|
名称
|
数据含义
|
数据用途说明
|
1
|
纵向加速度a
|
车辆上某点的矢量加速度在X轴方向上的分量
|
用于确定纵向加速度值
|
2
|
横向加速度a,b
|
车辆上某点的矢量加速度在Y轴方向上的分量
|
用于确定横向加速度值
|
3
|
横向 delta-Vb
|
车辆上某点的矢量delta-V在Y轴方向上的分量
|
用于确定车辆横向速度的变化
|
4
|
最大记录横向 delta-Vb
|
EDR记录的Y轴方向车辆速度累计变化的最大值
|
与“达到最大记录横向delta-V时间”结合使用
|
5
|
最大记录合量delta-V的平方b
|
EDR记录的纵向delta-V与横向delta-V的平方和的最大值
|
用于确定车辆矢量速度的变化
|
6
|
达到最大记录横向delta-V时间b
|
沿Y轴方向,EDR记录的从时间零点到出现速度累计变化最大值所用的时间
|
与“最大记录横向delta-V”结合使用
|
7
|
达到最大记录合量delta-V平方的时间b
|
从时间零点到最大记录合量delta-V平方出现所用的时间
|
与“最大记录合量delta-V的平方”结合使用
|
8
|
横摆角速度
|
事件前和事件中车辆相对Z轴角度的变化,顺时针为正
|
用于判断车辆围绕Z轴运动情况
|
9
|
转向角度
|
转向盘的角坐标,该坐标上零值(0°)表示转向盘处于中间位置(直线行驶时),正值表示转向盘逆时针方向转动(向左)
|
记录车辆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转向意图和实际操作
|
10
|
Tend
|
碰撞事件终点,如果直至记录周期的终点,该条件还未满足,Tend可被定义为最后记录的数据点的时刻
|
用于判断碰撞事件发生的时间
|
11
|
年c
|
事件发生的年份
|
记录事件发生时间信息,取自于卫星定位系统的授时,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
12
|
月c
|
事件发生的月份
|
记录事件发生时间信息,取自于卫星定位系统的授时,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
13
|
日c
|
事件发生的日期
|
记录事件发生时间信息,取自于卫星定位系统的授时,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
14
|
时c
|
事件发生当天的时间(小时)
|
记录事件发生时间信息,取自于卫星定位系统的授时,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
15
|
分c
|
事件发生当天的时间(分钟)
|
记录事件发生时间信息,取自于卫星定位系统的授时,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
16
|
秒c
|
事件发生当天的时间(秒)
|
记录事件发生时间信息,取自于卫星定位系统的授时,以保证时间的准确性
|
17
|
挡位
|
实际挡位
|
记录车辆挡位状态
|
18
|
发动机节气门位置,全开位置的百分比
|
发动机节流阀开启的百分比
|
|
19
|
制动踏板位置
|
制动踏板实际位置,从未踩到完全踩下的区间
|
表征驾驶员在碰撞事件中的制动操作行为
|
20
|
驻车系统状态
|
用来探测驻车制动是否激活的状态
|
判断在坡道等路况时的驻车状态
|
21
|
转向信号开关状态
|
用来表示车辆转向或变换车道意图的开关的状态
|
反映驾驶员转向意图
|
22
|
驾驶员安全带预紧装置展开时间
|
从事件起点(T。)到驾驶员安全带预紧装置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23
|
驾驶员正面气囊展开时间(第一阶段)
|
从事件起点(T。)到第一阶段驾驶员正面气囊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24
|
驾驶员正面气囊展开时间(第二阶段)
|
从事件起点(T。)到第二阶段驾驶员正面气囊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25
|
驾驶员侧面气囊展开时间
|
从事件起点(T。)到侧面气囊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26
|
驾驶员侧面气帘展开时间
|
从事件起点(T。)到驾驶员侧面气帘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27
|
前排乘客安全带状态
|
前排乘客安全带带扣开关的状态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28
|
前排乘客安全带预紧装置展开时间
|
从事件起点(T。)到前排乘客安全带预紧装置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29
|
前排乘客正面气囊抑制状态
|
前排乘客正面气囊显示的抑制状态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30
|
前排乘客正面气囊展开时间(第一阶段)
|
从事件起点(T。)到第一阶段前排乘客正面气囊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31
|
前排乘客正面气囊展开时间(第二阶段)
|
从事件起点(T。)到第二阶段乘客正面气囊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32
|
前排乘客侧面气囊展开时间
|
从事件起点(T。)到前排乘客侧面气囊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33
|
前排乘客侧面气帘展开时间
|
从事件起点(T。)到前排乘客侧面气帘展开指令所经过的时间
|
记录乘员保护系统状态信息,判断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是否及时准确地动作以有效保护车内乘客,判定乘员保护系统的有效性
|
34
|
乘员保护系统报警状态
|
乘员保护系统故障状态
|
当出现系统报警时,驾驶员应及时进行处理,消除故障,避免发生事故
|
35
|
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报警状态
|
当车载轮胎压力监测系统监测到一个或多个轮胎胎压低时的报警状态
|
当出现系统报警时,驾驶员应及时进行处理,消除故障,避免发生事故
|
36
|
制动系统报警状态
|
制动系统故障状态,适用于该报警状态上总线的车辆
|
当出现系统报警时,驾驶员应及时进行处理,消除故障,避免发生事故
|
37
|
定速巡航系统状态e
|
定速巡航系统的操作状态
|
表征主动安全系统状态,用来判断定速巡航系统是否准确动作并发挥作用
|
38
|
自适应巡航系统状态e
|
自适应巡航系统的操作状态
|
表征主动安全系统状态,用来判断自适应巡航系统是否准确动作并发挥作用
|
39
|
防抱制动系统状态e
|
防抱制动系统的操作状态
|
表征主动安全系统状态,用来判断防抱制动系统是否准确动作并发挥作用
|
40
|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状态e
|
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的操作状态
|
表征主动安全系统状态,用来判断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是否准确动作并发挥作用
|
41
|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状态e
|
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的操作状态
|
表征主动安全系统状态,用来判断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是否准确动作并发挥作用
|
42
|
牵引力控制系统状态e
|
牵引力控制系统的操作状态
|
表征主动安全系统状态,用来判断牵引力控制系统是否准确动作并发挥作用
|
43
|
事件前同步计时时间
|
T。前最后一个数据采样点到T。的相对时间
|
将所记录的其他数据在时间轴上进行对齐,以便判断各个部件动作以及驾驶员操作的先后顺序
|
注意:
B级数据元素:配置EDR系统的车辆且配备了相关装置或具有相关功能时应记录的相关数据。
a:如果记录了纵向delta-V最大记录纵向delta-V达到最大记录纵向delta-V的时间,纵向加速度可不记录如果记录了横向 delta-V、最大记录横向 delta-V、达到最大记录横向delta-V时间,横向加速度可以不记录。
b:配备侧面气囊或侧面气帘时应记录。
c:出厂前配备卫星定位装置的车辆应记录。
d:如果记录了加速踏板位置参数,发动机节气门位置参数可不记录。
e:如果该功能集成在其他系统中,可通过其他的系统的状态进行表示。根据车型或配置的不同,该功能并非所有车型都配备,请以实车为准。
|